铸铁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成分,更关键地取决于其显微组织。金相检测的目的就是:
评定材质: 确定铸铁的类型(如灰铸铁、球墨铸铁、蠕墨铸铁等)。
控制质量: 检查石墨的形态、大小、分布以及金属基体的组成是否符合技术要求。
分析性能: 解释铸铁的强度、硬度、耐磨性、切削加工性等宏观性能的微观根源。
优化工艺: 指导熔炼、孕育、球化等工艺的改进。
失效分析: 追溯铸件断裂、磨损、泄漏等失效原因。
常用国家标准:
GB/T 7216 《灰铸铁金相检验》
GB/T 9441 《球墨铸铁金相检验》
其他: JB/T 3829、JB/T 2122等。
制样流程:
与一般合金金相制样类似,但针对铸铁(特别是软基体+硬石墨)有其特殊注意事项:
取样: 在铸件的关键部位(如受力处、壁厚中心)截取代表性样品。
镶嵌: 对小型或不规则试样进行热压或冷镶嵌,以保护石墨边缘不被拽出。
磨抛:
粗磨/精磨: 使用从粗到细的金相砂纸逐级研磨。
抛光: 这是Zui关键的一步。必须采用绒布和金刚石喷雾/抛光膏进行Zui终抛光,以获得一个石墨清晰、无拖尾、无剥落的镜面。错误的抛光会导致石墨被从基体中“拽出”,留下黑色拖尾,影响判断。
腐蚀:
观察石墨时无需腐蚀,直接在抛光态下观察。
观察金属基体组织时需腐蚀,常用腐蚀剂为4%硝酸酒精溶液。
铸铁的组织由石墨和金属基体两大部分组成。检测也围绕这两部分展开。
(一)石墨分析
石墨的形态、大小和分布是决定铸铁种类和性能的首要因素。
1. 石墨形态(判断铸铁类型的关键)
片状石墨: 属于灰铸铁。
检测标准:GB/T 7216
根据石墨的分布形状分为A型(均匀无方向)、B型(菊花状)、C型(块片状)、D型(枝晶点状)、E型(枝晶方向状)。A型为理想形态。
球状石墨: 属于球墨铸铁。
检测标准:GB/T 9441
球化率是核心指标,指球状石墨数量占总石墨数量的百分比。通常要求球化级别1-3级(球化率≥90%或85%)。
根据形态分为1级(球状)、2级(团状)、3级(团片状)等,4级以下为不合格。
蠕虫状石墨: 属于蠕墨铸铁。
形态介于片状和球状之间,形似蠕虫。蠕化率是核心指标。
团聚状石墨: 属于可锻铸铁。
由白口铸铁经长时间退火得到,石墨呈团聚絮状。
2. 石墨大小(主要针对灰铸铁)
在100倍显微镜下,参照标准图谱进行评级,通常分为1-8级。石墨越细长,级别号越大,其对基体的割裂作用越小,强度越高。
3. 石墨数量
评估石墨所占的面积百分比,影响铸铁的导热性、减震性和强度。
(二)金属基体分析
基体组织决定了铸铁的硬度、强度和耐磨性。
1. 珠光体
是铸铁基体的主要强化相。
珠光体数量: 在球墨铸铁中尤为重要,数量越多,强度和硬度越高。通常分为1-8级(如1级:珠光体量>98%)。
珠光体片间距: 细片状珠光体比粗片状强度更高。
2. 铁素体
是软韧的相。其数量越多,铸铁的塑性韧性越好,但强度和硬度下降。
在球墨铸铁中,通过退火可以获得高韧性的铁素体基体。
3. 渗碳体(莱氏体)
硬而脆的相。通常被视为有害组织,会严重恶化加工性能。
在白口铸铁中,渗碳体是主导组织,赋予其极高的耐磨性。
在普通灰铸铁或球墨铸铁中,出现游离渗碳体(碳化物)被视为缺陷,需控制其数量。
4. 磷共晶
硬而脆的二元或三元磷化物共晶体。呈网状或岛屿状分布。
少量磷共晶可提高耐磨性,但过多会降低强度,增加脆性。需参照标准评级控制。
| 法定代表人 | 周乐辉 | ||
| 注册资本 | 1000 | ||
| 主营产品 | 消防设备检测、建筑材料耐火检测、汽车内饰耐火检测、防火阻燃耐火检测 | ||
| 经营范围 | 防火建材检测、防火构件检测、消防产品检测、防火涂料检测、整体家居及组件检测、汽车内饰材料检测 | ||
| 公司简介 | 平板状建筑材料检测对象:墙面材料、吊顶材料、铺地材料、保温绝热材料、阻燃织物、塑料/橡胶、电线/电缆、汽车内饰材料、屋面材料及系统、软体家具及组件、饰面型防火涂料、防火封堵材料、安全帽等。检测项目:不燃性、烟密度等级、可燃性、燃烧热值、热释放速率、SBI单体燃烧、产烟量、燃烧滴落物/微粒、产烟毒性、火焰传播指数、生烟指数、损毁长度、临界辐射通量、烟气总值、地毯45°燃烧试验、氧指数、水平燃烧、垂直 ... | ||